本文写作于2023年11月30日.

相信昨晚对很多对阿里有感情的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眠之夜。盘中PDD市值一度超过阿里,成为电商第一股;对于像我这样长期持有阿里的人来说,账面血流成河不止,内心相信也是十分难熬。

正好最近家里有也有几个和消费有关的小争吵,作为一个十年陈的前阿里人,浅薄的聊一下我的思考。

差评降权_差评降权吗_差评降权多久

上图我放了一张我家里的两包面巾纸对比。棕色的这包杂牌,我爸入手的,价格大概1r/包;右边我在天猫超市入手,标明s码。价格大概1.83r/包;但是明显无论是纸张材质、软度杂牌都远远比不上维达,而大小大概也只有维达的一小半。

更何况s码的维达,还仅是多年前超市售卖纸巾大小的一半。

另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家的食品柜里面多出来一包火腿肠,可是捏起来发现好像铝口封口不像平常的火腿肠一样饱满,仔细一看,x汇(不是双汇)—- 气的我第二天骂了我爸一顿,严禁他将火腿肠入菜,给我的孩子吃。

我爸很委屈:“可是他是秒杀啊~”

是啊!人性如此,谁能抗拒秒杀呢?我自己不也爱买便宜货吗?经济下行,都要为未来储备,谁又不是凑合能用就行呢?我生气,也只是因为“孩子不能吃来路不明的工业食品,谁知道里面有什么添加剂呢?”

我并不想批判pdd,电商特供款本来就是阿里平台上的品牌商家发明的,PDD只是把这一特色赋予给了广大内陆地区的更多现今接不到传统订单的商家而已。

一. 拼多多的成功是中国过剩工业品供应链对阿里的报复

一元一包的纸巾,商家的利润可能只有一分;他们可能在江西广西的某个工业园区里面,没日没夜的干。生产出来的东西肯定是过不了传统欧美外贸标准的,也过不了超市货的标准。但是你说能不能用,能用啊。

对于商家来说,机器不能停,停工损失更大。在淘宝买不起流量,自然搜索甚至屏蔽低价商品,首页猜你喜欢的精品商品池也进不去。

为什么会屏蔽呢?是因为用户体验。淘宝搜索也执行个性化策略,这样低质低价的商品,不在当年淘宝主流用户爱买的价格区间。

最喜欢讲马车论的,其实是阿里人。什么是马车论呢,就是“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一句再见都不会说”。我们要倒逼产业升级,曾经我也是这样傲慢的想。

让十八线城市的用户也能用上厨房纸巾,是多多的著名言论。

虽然是杂牌,厚度比超市货薄一半以上;一扯就烂。但你就说,用没用上吧?比传统的掉毛的抹布好不好呢?

这些被阿里所唾弃的商家,把质量勉强还过得去的商品,以最低的价格放在了拼多多,把定价权也让渡给了拼多多。谁能贴着成本线卖不亏,谁就能获得流量,从此,失去了任何溢价的可能。当然,他们现在也骂多多是“索马里多多”;动不动扣款罚款;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多多这种逼到极限的方式,让他们获得了一条艰难的生路,不必在当下这一刻,就关厂去其他工厂打螺丝。

但这对于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不是一件好事呢?

今天Temu的成功,还是多多带着这样一帮非传统外贸商家,直接全托管了,连英文都不需要会。效率到极致。

这个效率体现在流量分配上,在两个平台的搜索模式下,拼多多算法似乎没有太考虑个性化的因素,而把价格标尺拉到了极限,叠加售后不好就退款的策略,会把每一个流量都变为成交的效率拉满。

但同样的,这样相当于变相没收定价权的方式(temu全托管直接没收)对于想要争取做一些品质货品的新兴品牌商家,并不是一个好消息。像我这样的消费者,如果没有明确的品牌目标,在面对看似差不多但价差很大的商品时,很难在拼多多买的下手相对贵价商品。只有非常明确有目标品牌的情况下,直接和其他平台比价有明显优势时(百亿补贴),才会选择拼多多。

今天阿里又应该选择怎么样类型的商家,和自己站在一起呢?别忘记,当年淘宝崛起,对卖家的拉拢、扶持是功不可没的。

我认为,在搜索流量分配上,识别拼多多商家并倒逼他们把商品定价推到成本线附近,是今天的淘宝搜索必须要做的事情。单一类目商品的最低成本线计算,阿里、1688应该不缺少数据。

而主搜之所以没有这样做差评降权,应当还是顾忌了相当大一部分在淘宝的既得利益商家群体,这其中当然有像幼岚、二黑这样的优质商家;但是否也有着大量在直通车烧广告为阿里贡献了营收的商家呢。

二、算法效率一定是拼多多比较高吗?

算法就是算法,效率的高低更多的取决于数据。

抖音的内容分发算法效率高,因为他对搔挠人性的内容毫不避讳,拼多多的算法效率高,也是因为极致低价本身就满足人性。淘宝的算法效率不高,是因为我们人为的在干预了基础数据,有牛皮癣的商品图不能要,一定要白底图;商品品牌分加权,质量分加权;差评降权,高退货率降权等等等等。

淘宝的电商,曾经就是图片电商。头图拍的好,就有流量,转化好;拼多多的电商,纯粹是价格电商。

图片电商怕货不对版,降低实际匹配效率,所以在算法中增加了大量的因子谨防退货;但多多用“仅退款”这个大杀招,化解了退货的尴尬(当然前提是货值本身偏低)。

从人性角度来说,价格的刺激性当然更强;况且如今还形成了一个人人在多多占到便宜的心理氛围,人是不能看见别人占便宜而“我”不占的,即使换个时间点换个环境可能“我”就对那样的白牌商品不屑一顾。

三、看不见的下沉市场

2014年起我在手淘,当时的手机淘宝执行的航母战略,还刚从拿到移动互联网的半张船票的紧张气氛中挣脱出来。“消费升级”战略,首先发生在我们这一群手淘员工身上。智利的车厘子、SKII前男友的面膜、LV的包包是办公室讨论的重点;996的战略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辛苦工作的员工必须拿高品质消费激励自己。

手机淘宝首页从这一年开始改版,我们不断的讨论着人群化策略创业项目,我们有“爱美小公主”,“怕冷星人”,“水族”,“富婆”等等各种人群,就是没有“地盘民工”,“留守老人”。那时我们也讨论兴趣电商,那是真的兴趣—-钓鱼、手办、乐高一类的;不是今天字节所谓的兴趣电商。

在众多夸奖拼多多的帖子中,最触动我的是一篇拼多多的评价截图。一个买家在评价一件价格35元的“羽绒服”时,附上了大爷身着羽绒服的照片,而背景是那种农村的土房子,采光黑黢黢,家徒四壁,正中挂着领袖像的那种。而评价内容正是:很暖和,非常满意。

我在淘宝做了多年评价和买家秀的产品经理,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截图出现在淘宝评价里面。甚至我相信今天很多淘宝的产品经理甚至没到过这样的房子里。—-我们的视野里面,没有这些“6亿月入不足1000”的群体。尽管淘宝有新人版,老人版,但是他们需要的淘宝真的有吗?

谁都有路径依赖,过去阿里的成功,是一群城市女性支撑起来的。这些城市女性走向了更好的生活,她们需要消费升级啊。

消费升级有没有错?与之相呼应的是,国家的环保政策也从2017开始严格,要淘汰落后产能。

况且对于上面提到的评价里面的农村老人这个群体而言,拼多多货品又是不是一次消费升级呢?

四、商家自运营战略很好,但不适合所有人。

阿里内部差评降权,在2015~2017曾经将微信视为最大的威胁。那时候,有很多老商家及品牌商家将客户吸引到群、公众号、小程序等等地方去;所以当时提出来公私域的概念,希望能将一部分商家留住停止倒流,维系死忠粉始终留在淘宝访问商家的旗舰店。当时,还做了不少类似公众号的品牌号等等产品。

商家自运营,一直到我离开的2019,都是淘系的第一战略,希望借由商家的主观能动性,绑住消费者。

但显而易见,挣扎在生死线的工厂卖家,连定价权都丧失了,哪里来的能力自运营呢?

线下店铺最大的自运营法则,就是把店开到目标用户附近;而线上最大的自运营法则,恐怕就是调价。今天商家在抖音旗舰店,正在用达播/店播+破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自运营。

我从阿里出来后见过很多商家,有的人能做好私域流量,而有的人不能。能做好私域流量的,普遍对于某部分细分消费人群有稳定的产品品质保证。

五、今天阿里该怎么办?

首先,我个人觉得不必气馁,阿里仍然有全中国的高净值人群;三个电商平台中,淘宝的人均年消费额还是最高的。更何况,淘宝的MAU仍在稳定增长,真要比价还是得来淘宝看一眼。

其次,认清事实,今天中国的城镇化只是在房产层面完成了而已。大量人民群众的可支配收入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没法宽松,对未来的预期也无法快速扭正;大部分的公域流量必须得要大刀阔斧的给到舍得把价格压到成本线的商家。别再全导给天天特卖工厂店了,那玩意和淘特一样,不仅替换不掉消费者心智,而且背后没真人,连句整话都不会说。

再然后,还是贴近用户的需求,提高生活品质确实在某些人群某些场景还是刚性需求(例如,在孩子的食品安全领域等等)。挖掘怎样的商家来满足用户需求呢?怎么处理不同需求之间的互相影响呢?百亿补贴到底补给谁,要在这个池子里面好好研究研究。

这几年的电商市场风起云涌,但都证明了一件事情,就是消费者的意志和需求完全是被供给侧所塑造的。而供给侧的变化其实更是由大环境来决定的。认真分析平台上入驻的商家,在产业链上的位置。多走动走动,联系联系感情,聊聊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解的,好好给人家解决解决。

别再倒逼升级、赋能的了。

舍得该舍的,反正股价也这样了。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