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
典
古稀老者作品
前言:不同国家各自的历史进程,很可能在某个时间点产生交汇和共鸣,从而演绎出意想不到的结果和无数的悲怆的故事。
上世纪90年代和随后的00年代,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活跃着大量的“华商”就是这种历史交汇的产物,他们在那里艰难而悲怆的经历和遭遇的种种磨难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虽然时隔多年,我认为,“华商们”在莫斯科遭遇的艰难而悲怆的经历和遭遇的种种磨难不应该被遗忘,其中有深刻的教训值得中国人永远的记取。这就是我写此回忆文章的本意。
一 “华商”产生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十年文革浩劫”于1976年落幕,从1978年开始了“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列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各省的勃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一时间福建晋江的鞋子、石狮的服装、浙江温州的服装鞋帽各种生活必须品、日用百货….大量生产出来,迅速改变了中国人长期贫穷落后缺吃少穿的状况。
与此同时,庞大的生产能力需要找到更大的国际市场,许多的有眼光的华人将眼光投向了世界,开始寻找海外市场。
曾经强大的苏联帝国,自上世纪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创建以来穷兵黩武,仅仅存在了74年就走向了分崩离析。1991年,苏联帝国解体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其中的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主体,开始了艰难的政治和经济转型。
当年的苏联经济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主,轻工业极不发达,继承苏联主体的俄罗斯采用激进的“休克疗法”进行经济转型,导致整体经济迅速衰退,卢布大幅贬值旧币换新币,除基本食品如面包、牛奶、糖….由国家控制价格基本保证供应而外,其它各种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放开,严重短缺,国民生活极其困难。其它独联体国家的状况与俄罗斯基本一样,都陷入困难之中。
中俄两国的不同的改革进程就在这时产生了交汇和共鸣。一边是大量的中国商品需要走向世界,一边是极端缺乏各种生活必需品需要大量进口以解国民生活之困。由此演绎出了大批的“华商”不畏艰险奋不顾身进军俄罗斯市场的浩大篇章,由此又演绎出一个又一个艰难而悲怆的惊心的故事。
二 最初的“倒爷”奔赴俄罗斯却声名狼藉
最初奔赴俄罗斯的中国商人俗称“倒爷”。他们在中国的市场上采购各种生活必需品塞满从“北京—莫斯科”的国际列车,在列车停靠的沿途和莫斯科市场上倒卖,赚到了钱,一时间名声大振人们趋之若鹜。一些不法之徒也趁机在“北京—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坑蒙拐骗杀人越货抢劫强奸,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惊心的恶性事件。
在当年比较开放的中国媒体上经常能够看到“北京—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发生的各种恶性案件的大新闻。“倒爷”慢慢成了“坏人”的代名词声名狼藉。
“倒爷”们从事的个人带货销售的数量毕竟有限,对于极端缺乏各种生活必需品的俄罗斯市场犹如杯水车薪。这注定了“倒爷”方式很快就“寿终正寝”。
三 俄罗斯“灰色清关”的出笼和莫斯科华商大市场的兴起。
俄罗斯政府面对着急需进口大量生活必需品满足国民生活需要,而原有海关清关手续繁琐效率极低且关税高昂又无力改变的局面。最终,他们以“海关委员会”的名义简化海关手续,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以简化的方式“交钱就通关”,快速将货物进口到国内,以解燃眉之急。这就是俄罗斯当年有名的影响巨大的“灰色清关”。
这些“清关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飞机的货物或者整集装箱的货物以比正规清关便宜一半以上的关税快速通关进口到莫斯科。它极大的提高了进口货物的效率,降低了在莫斯科市场的商品销售价格,由此各种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和生活必须品迅速充斥了莫斯科及各大城市的市场有效地解决着俄罗斯和周边各国的国民的生活急需。
在“灰色清关”刺激下,中国沿海各省的私营企业生产的各种服装鞋帽、日用百货,各种生活必须品大批进入莫斯科市场,再由莫斯科市场批发至俄罗斯边远各地、各独联体国家、刚刚摆脱苏联控制的东欧各国、甚至中东各国和土耳其这样的邻近国家也纷纷来莫斯科采购。
一时间,莫斯科的中国货批发市场名声大振。
从当年各种传闻可知,“灰色清关”在俄罗斯政府内部意见并不统一,“灰色清关”的收入并不纳入关税范畴而是进了各级政府和利益集团的腰包。它为处于经济停滞而极端困难的各级政府增添了巨额的收入来源,也为腐败的政府官员和利益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他们纷纷插手投资建立庞大的批发市场。同时也为“华商”们日后的悲怆遭遇埋下了伏笔。
四 规模宏大繁荣兴旺的“ACT”市场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莫斯科各地兴起了好几个“日用百货批发市场”。
尤其在莫斯科东部的一片曾经的“皇家园林”的空地上建立的“ACT”市场规模宏大犹如一座城市,成为了当年欧洲最大的“日用百货批发市场”。这里整天车水马龙,人潮涌动,一片繁荣景象。
(莫斯科的大市场,图中左上方大片整齐的雨棚下面就是市场,市场外停放着各种车辆,可见大如火车车厢一般的货运汽车)
在这个批发市场里有100多条商业街道。每条街道都由两边各50个大型集装箱(与火车车厢同样大小)整齐排列,长度约130米,其间相距12米作为通道从而形成一条宽阔的商业街道。每个集装箱端部都改装成卷帘门,顶部安装照明灯具和通风设施,通水通电。集装箱里堆放货物,打开卷帘门就可以摆放样品做生意。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又在原有集装箱上面叠加一个集装箱,形成楼上楼下模式,并在每条街道顶部加装大型雨栅挡风防雨雪。在这个宽阔的市场各处,还设立了为数众多的银行、餐厅、卫生间、商店…各种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市场有十几处进出口,市场外有宽阔的停车场。市场旁边就是莫斯科有名的“伊兹麦洛瓦”商业大楼,这里大公司大银行云集。从楼上往下眺望,整个“ACT”市场街道纵横交错,完全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业城市。
走进这个市场,无论走到那里,绝大多数的商铺门前都摆放着中国商品,经营者都中国人,听到的都是中国话,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繁荣的中国商品市场,没有异国他乡的感觉。
(各种精美的中国商品摆满了莫斯科的市场)
(市场里拥挤着采购的人群一派繁荣景象)
在每条12米宽的街道上,涌动着各种肤色的人们。他们都来自遥远的俄罗斯各地,独联体各国、中东各国、东欧各国、甚至土耳其的商人。他们在这里选好货物后,立即有搬运工往市场外送货装车,这些搬运工都来自原来的加盟共和国如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他们在这里埋头打工辛苦挣钱。
购买量大的客户灰色清关,选好货物后,就被带到隐藏在莫斯科各地的仓库,在那里提货装车。
多数来市场采购的客户都会开来巨型的货运卡车,装上货物后,行程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回家。他们都与这里的商家建立有固定的联系,来往快捷频繁。
莫斯科的火车站,每天都有大批从中国经由二连浩特出境经蒙古或黑龙江绥芬河出境经西伯利亚大铁路到达的集装箱,大量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来到“ACT”市场。
(中国政府在莫斯科举办的中国商品展销会)
居住在莫斯科各地的华商们,无论严寒酷暑,每天天不亮就要开车赶往市场,即使是漫天大雪零下30度的严寒也不敢懈怠。
他们都是早早开门迎客谈好生意上午就给客户装好车,送走客户后下午又开始安排接货进货,晚上又带着成麻袋的钞票(卢布、美元….)回到住处,连夜清点钞票做帐到深夜。
俄罗斯的银行规定,凡是交到银行的钞票必须叠放整齐一致,不能有任何一张颠倒和相反,所以清点整理钞票往往要到深夜十分辛苦。
好在俄罗斯的银行即使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灰色清关,也坚持货币自由兑换和汇出的国际准则。华商们连夜清点好的钞票,第二天就会送到银行按当天的汇率兑换成美元汇回中国;收到的美元就直接汇回中国,这些都是国内生产厂家的货款。
莫斯科看到的“华商”,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家庭,也是为了国家在异国他乡辛苦赚钱,其艰辛劳作锲而不舍的精神,令我无比敬佩。
2024/1/23 写于《静心书屋》 (全文3109字 图片4张)
古稀老者经典作品——
1,
2,
3,
4,
5,
6,
7,
作者简介:
笔名:古稀老者 曾用笔名:志存高远 、耄耋君,真名:陈志高
生于1946年腊月25 ,文革前最后一届(1965年)巴蜀中学高中毕业。
机械工程师,机械行业和食品罐头行业辗转工作43年。
曾经的热血青年,如今的退休老者。
自幼喜读书爱写作,自诩“读书如山阅文无数善深思熟虑”,却只会写作毫无感情色彩的技术文件和规章制度类文章。
退休后开始练习写作却为时已晚。
如今仅凭个人意气和良知,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和亲身经历。
一生遵循“绝不做违背良知之事,不说违背良知之话之原则”,直到终点。
但愿上天保佑,尽量延后西归时间创业项目,让我在写作中继续“流连忘返”。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