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1949年5月26日,我海军接管了原国民党海军海道测量局,在上海首先创建了新中国海道测量机构—华东军区海军海道测量局,并于1951年转隶海军司令部,改称海军海道测量局。1953年扩建为海道测量部。1959年,改称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2012年增加新名称中国海军海道测量局。设有航海导航、海道测量、海洋气象水文、防险救生机构。在海军北海、东海、南海三个舰队设有海道测量单位,负责外业测量;在海军大连舰艇学院设有海洋测绘系,负责教学、科研;在天津设有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和专职研究机构,分别负责海图和航海书表出版、发行,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应用开发、仪器设备研制、技术标准编制和调查技术方法研究;在中国沿海设有航海图书专销站,负责纸质航海图书供应服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海军司令部航海保证部是中国海道测量主管机构和唯一的官方航海图书出版机构。

本文综述了60多年来我国海洋测绘取得的主要技术进展与成就,分析了新常态下我国海洋测绘的现实需求及存在的差距,提出了解决挑战应从国家层面采取的宏观对策措施建议。

海道测量专业在哪个地方就业好_中国航道测绘_中国海道测绘官方网站

一、主要进展与成就

60多年来,海洋测绘事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业已建成完备的教学、科研、生产、分发和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支基本满足国防和经济建设需求,体系完整、手段多样、设备精良、行动迅速、服务完善的海洋测绘队伍,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捍卫国家主权以及保障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海洋地理信息支撑。

⒈技术与能力

一是海洋空间信息获取能力已达到多要素、多尺度、标准化、体系化。现有千、百吨级各类各型测量船和多波束测深仪、海洋重力仪、磁力仪等多种信息采集设备,具备同时获取数十种海洋空间信息的能力,已形成大地控制、海岸地形、水深、底质、重磁、潮汐、声速等多要素测量能力和航天、航空、水面、水下四位一体的信息获取体系。

二是海洋信息产品制作能力已达到多类型、多形态、系列化、全球化。建立了以中国海洋测绘数据库为核心,海图制作、书表照排、大幅面高速印刷等多系统为节点的一体化信息处理与产品制作体系。具备生产通用性海图、图集、书表和满足各种应用需求的专题产品的能力,以纸质、电子、二维、三维等不同形态提供应用,已按国际、国家标准形成系列化保障产品。

三是海道测量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颁布了一批法律、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IHO推荐的标准接轨,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海道测量成果的质量。

四是全球化航行安全保障能力初步具备。我舰船在全球海域内执行任务已趋于常态, 和平方舟医院船“和谐使命”系列任务,81舰环球实习航行,亚丁湾护航,编队出访等各类舰艇远航任务都已用上了我们自己出版的海图,配备了“便携式全球电子海图系统”,汇编了世界各国领海基点基线、海洋政策资料和百余个国际港口资料,保证了我舰艇在全球区域航行和进出外国港口的安全。

五是多样化军事任务保障与执行能力大幅提升。为中俄海上联合系列演习,西太海军论坛及多国海军海上联合演习等绘制了专用图;为上海世博、广州亚运等重大活动水下安保进行水域全覆盖扫测,制作障碍物分布图、研发水下安保三维信息系统;组织“钱三强”号综合测量船赴摩纳哥参加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大会;组织“竺可桢”号综合测量船赴澳大利亚西南海域搜救马航失联客机。

六是维护海洋权益能力不断增强。研究、量算了我主张管辖海域面积和我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议面积,为总部和国家机关决策提供了权威数据支撑;完成了我国领海基点标志建设,强化和宣传了我海洋权益主张;提出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基线选划技术方案,编制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领海基点图由外交部报送联合国备案,有力地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工作。

七是海道测量人才培养已实现国际接轨。作为海洋测绘人才的培养基地,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建立了自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层次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培养了大批海图制图等专业技术人才;通过了国际制图协会、国际测量师联合会和国际海道测量组织三大专业组织联合认证,成为目前世界唯一的国际海图制图师和国际海道测量师 “双A”级授权培训认证单位。

⒉产品与发行

我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多万平方公里,到2002年已完成了全部海域的基本测量工作,部分重点海域已完成了多轮复测。60多年来,共测量海区400多万平方公里,测量各种图幅14000余幅,测深里程5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0多圈。我国海图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了四代海图,累计编制出版各类海图1万多幅、发行3千多万张;编制各种海图集150余部、航海书表860余册,发行400多万册;刊发《航海通告》周刊3000余期、发行1千多万册。出版范围覆盖了全部中国海区和世界大部分海区,航海图书已发行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是每年制作、更新、改版海图约100-150幅,定期出版航标表、潮汐表、航海天文历和航海通告,还出版航路指南、港口引航图集、港口资料等,为遍及世界的海上用户服务。

二是已生产发行覆盖整个中国海区、符合IHO-S57标准的电子海图约480余幅,与纸质海图同步更新。

三是在中国沿海15个主要港口城市建立了航海图书专销站,24小时服务、异地邮购服务、送图上船服务,在中国香港、日本设有代销点,通过英国海道测量局、挪威吉普森(JEPPESEN)公司等销售电子海图。我们还在中国海道测绘官方网站上开展海图及航海书表的发布销售和ER文件更新下载。

⒊国际交往

我国自加入IHO以来,积极参加有关活动如:参加IHO大会和技术委员会的各类会议,参加地区性的海道测量委员会,接待IHO领导访华,接待各国海道测量界代表团访华,2012年派测量船参加了第18届IHO大会。1997年以来,多次与英国海道测量局进行互访与技术交流,目前,与多个国家建立了海图资料交换关系。这些活动加强了海道测量技术的交流,促进了我国和地区海道测量工作的发展。

二、需求与差距

“新常态”本身是一个新的经济术语,发端于美国,后被引入中国。中国经济新常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中高速,二是优结构中国海道测绘官方网站,三是新动力,四是多挑战。何谓海洋测绘的新常态呢?海洋测绘新常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组成部分,其局部总体态势必然与中国经济宏观态势趋同,其发展演变必然受中国经济宏观态势的制约与影响,但海洋测绘作为基础性行业,在当前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强劲需求牵引下,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局部特征。在现阶段,我们认为新常态的海洋测绘具有如下四个鲜明的新特征:

一是力量多元化。由以海军作为海洋测绘的主体力量和实施者向军民融合加速推进,国家涉海部门、沿海省市以及相关科研院所广泛地参与海洋测绘,力量多元化带来了投资增长迅猛,技术、装备、人才需求旺盛。

二是区域全球化。覆盖区域范围由内陆水域、沿岸、近海及海上航线、特定海区扩展至全球海域,由重点关注中国近海转向与关注全球海域并重。

三是技术装备立体化、国产化。由船载装备为主向空、天、地、水面和水下五位一体发展,由绝大部分依赖国外进口转向引进与国产自主研制相结合,技术与装备国产创新需求驱动强劲。

四是挑战多重化、复杂化。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海军战略转型的深入推进,海洋测绘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加强,海洋测绘已成为军地相关部门重点关注和发展的领域,从而对海洋测绘政策法规体系、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技术标准、高新技术、平台与装备、资源共享和军民融合等各个方面提出了多重挑战,海洋测绘已进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重的新的历史阶段。

⒈法规标准与新技术

一是法规标准建设挑战。随着各方面对海洋的关注,涉海部门对海洋测绘的投入不断加大,海洋测绘事业进入到迅猛发展阶段,由于海洋测绘法规尚不够完备等原因,出现了海洋测绘活动各自为政、无人监管、质量无法控制、资源无法整合和成果无法共享等问题。海军目前主管国家海洋基础测绘的法律地位已面临新形势、新情况的挑战,因此,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海洋测绘法规建设,形成与国家现行测绘法规配套衔接的海洋测绘法规体系,从国家层面强化海洋测绘的归口管理,使海军主管国家海洋基础测绘的法律地位真正落到实处,确保国家安全,推动海洋测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二是新作业技术体系标准建设挑战。随着高新技术在海洋测绘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形成了基于星载、机载和船载平台的立体式多要素信息同步观测与获取,以及基于数据库的一体化海图制图等多种新型海洋测绘作业技术体系。新型海洋测绘作业技术体系的运用,加快了海洋测绘事业的发展,但也暴露出相关技术标准明显滞后的问题,并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型海洋测绘作业技术体系的普及,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与之配套的海洋测绘标准。

三是信息化技术体系标准建设挑战。我国海洋测绘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已全面实现了由模拟作业方式到数字作业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建立了包括各种配套海洋测绘标准在内的数字化海洋测绘技术体系。但如何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以海洋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空间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智能化,服务网络化、社会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海洋测绘技术体系,实现海洋测绘的跨越式发展中国海道测绘官方网站,对基于信息化技术体系的海洋测绘标准建设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

⒉基础设施

一是海洋测绘基准设施建设挑战。构建和维持与陆地一致的海洋测绘基准体系是海洋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和基本保障,也是提高海洋测绘生产效率,确保成果质量的前提和保证。它既是不同部门实现多源海洋测绘成果有效融合共享的基础,也是不同部门生产多元海洋地理信息产品和提供服务保障必须共同遵循的技术基准。海洋测绘基准主要包括平面、高程/深度、重力和地磁基准,其观测和维持所需的基础设施分别由连续运行GNSS站网、验潮站(含GNSS潮汐观测浮标),高等级GNSS大地控制网、水准控制网、重力控制点(含重力基点)、地磁观测控制点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中心构成。60多年来,海洋测绘基准设施建设基本满足了海洋测绘生产与产品制作的需求,但随着海洋测绘技术的进步,以及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需求的不断拓展,海洋测绘基准设施体系构成不完善问题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⑴缺乏与陆地协调一致的GNSS连续运行CORS站网及其数据处理中心,以及合理覆盖全国沿岸陆地和海岛礁的高精度GNSS大地控制网,尚不具备陆海一致的四维大地基准框架设施的同步持续观测与维持能力;

⑵不同部门管理的长期验潮站独立运行管理,尚未实现联合组网业务运行,缺乏与长期验潮站同步运行的海洋GNSS验潮浮标设施,尚不具备沿岸陆地站与管辖海域垂直基准设施的同步持续观测与维持能力;

⑶缺乏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洋大地水准面模型,无缝垂直深度基准模型构建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未形成工程化应用的高精度、高分辨率高程与深度基准转换模型;

⑷重力基准尚未实现全国沿岸陆地和海岛礁的合理覆盖。现有地磁台站无法满足新拓展的海岛礁地磁要素观测及其未来数据应用的控制需求。

二是海洋测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挑战。与陆地测绘相比,海洋测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互联互通的全国性海洋测绘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满足海洋测绘需求的专用数据传输网络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尚未启动论证。满足实时、准实时大容量数据传输的网络通信设施是海洋测绘网络基础设施的核心部分,也是信息化海洋测绘技术体系构建的必备核心基础。在现有条件下,依靠技术进步,统筹国家、军队涉海部门开展全国性的海洋测绘专网建设是最现实的选择。

三是海洋测绘数据处理与质量评估能力建设挑战。经过多年的发展,海洋测绘作业力量格局已由单一的海军测绘部队占绝对优势逐渐发展成为海军测绘部队与地方涉海部门融合共进的局面,全球化的海洋测绘保障必须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协同展开。最近20多年,海军与地方涉海部门联合实施了多个海洋勘测国家专项,地方涉海部门向海军汇交了大量的成果资料,但由于各部门的需求与标准不一,汇交资料的质量与服务经济建设各项工作和军事应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这些资料在应用前必须重新进行质量检验评估与多种应用标准化处理,采用一事一办的做法,已严重制约了大批宝贵资料及时发挥应有的价值,急需建立常态化的海洋测量数据质量检验评估与处理中心和海图数据质量检验评估与处理中心,形成对各部门、多种技术手段获取的资料进行检验评估与标准化处理能力。

⒊海区测量与产品保障

一是成果现势性差海区复测挑战。因港口航道建设、沿海经济开发,相应地区的海岸线、港口、航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勘测量资料无法保障海上航行安全、海洋开发和海洋工程建设的现实需求,急需重新勘测。这就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海洋基础测绘工作计划,统筹组织上述区域的勘测与复测工作。

二是产品保障范围覆盖全球海域的挑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第一大国,远洋运输船舶遍布全球海域;海军面向全球遂行多样化任务的使命要求让舰船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全球海域,以及北冰洋航线的开通,上述各领域的发展变化都要求我国的海洋测绘产品保障必须紧跟发展要求,保障范围尽快覆盖全球海域。同时,与此相适应,必然是对全球海洋地理信息获取与保障的自主性要求,只有具有自主的海洋测绘产品保障体系,才能在全球海洋测绘领域中拥有主导权和话语权。

三是海军面向全球遂行多样化任务的远程快速保障挑战。近年来,海军舰船执行护航、出访、维和、撤侨、军演等面向全球的多样化任务逐年增多,这些任务机动性强,航行区域不固定,传统的舰船自给式保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支撑任务的执行。海洋测绘产品生产周期长、更新速度慢、现势性不强,制约产品自动化生产若干关键技术尚未解决。数字海图技术起步较晚,受生产软件、数据模型、质量评价机制、自动综合技术、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利用航空航天遥感手段生产海洋测绘保障产品能力弱,急需构建海洋航空航天遥感影像业务化生产体系。

三、应对措施

前已述及,新常态下海洋测绘面临的挑战多重而复杂,必须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努力破解存在问题,为海洋测绘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法规制度环境、技术创新支撑、能力建设机制,最终形成全面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各项需求的海洋测绘力量体系。

一是强化法规标准建设,完善领导机制。加强海洋基础测绘法规和标准建设,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础测绘条例》的立法工作,确保海洋测绘各个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健全海洋测绘法规和标准体系,提高法规和标准的现实性,及时引进和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海洋测绘规范与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进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条例》以及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规定,统筹协调开展,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加速推进海洋测绘事业发展。

二是强化技术创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海洋测绘信息获取、处理、生产、应用各环节关键技术创新研究,逐步破解海洋测绘高精尖技术装备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全面提升海洋测绘信息快速获取、综合处理和产品制作能力,形成星载、机载、车载、船载、水下潜器五位一体海洋测绘信息立体获取技术体系;充分利用军地已有基础设施资源,加快海洋测绘网络基础设施、海洋测绘基准设施、实验室、数据处理中心等共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构建智能化的海洋测绘产品生产、信息化测绘数据管理分发和远程化服务保障于一体的海洋测绘产品保障技术体系,形成海洋测绘信息产品网络化、全球化和实时化服务保障能力。

三是强化军地协同,深化军民融合。强化海洋测绘顶层规划设计与组织实施,统筹开展海洋测绘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管理运行体制机制设计、经费投入、海洋测绘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标准编制与颁布、技术研发、平台与装备建设、作业能力建设、重大测绘工程、产品开发与服务保障、质量监管等系统性工作,构建军地海洋测绘标准统一,能力协同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果资源共享的技术体系,深化海洋测绘军民融合发展,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航道测绘_中国海道测绘官方网站_海道测量专业在哪个地方就业好

【作者简介】文/欧阳永忠 元建胜 马宏达 彭认灿 黄谟涛 翟国君 崔洪生,分别来自海洋测绘研究所、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中国航海图书出版社等;第一作者/欧阳永忠,1969年出生,湖南双峰人,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海洋测量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本文来自《新常态下的测绘地理信息研究报告(2015)》(第B.5节),主编/库热西•买合苏提,策划/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版权归出版社及作者共同拥有,参考文献略。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