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检旧物,找出一本1986年8月华中工学院出版的《文学评论教程》。书的扉页上有王先霈老师亲笔签名题字“范军同志教正 王先霈 范明华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六日”。为什么出版这本书,它的出版经过是怎样的?先霈师在《后记》中有简明扼要的叙说:
今年(注:指1985年)春天,华中工学院徐汉明同志来访,在谈话中他了解到我手头有一部文学评论课程讲稿,便建议整理出版。这个建议得到出版社的领导和其他同志的支持,也得到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许多同志的支持。为了加快进度和减少错误,我邀范明华同志合作,从头改写。经过半年紧张工作,终于弄成了现在这样的书稿。
王先霈教授
这里提到的编辑徐汉明老师是华师中文系1965级校友,那几年经常在奔走于喻家山和桂子山之间,母校成为他约稿组稿的一个重要基地。就我所知,华师出版社文学编辑陈昌恒老师对徐编辑“回娘家”抢出版资源颇有微词,此乃闲话。曾祖荫老师的《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王忠祥和聂珍钊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教程等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也都是经徐汉明编辑之手在华工出版社推出的。那个时候,不像今日之科研为大、课题为王,老师们无不认真扎实、一丝不苟地备课、教课,悉心辅导学生,往往又水到渠成地将课堂教学的成果转化成了公开出版的教材或专著。对此,王老师的《后记》写道:
开设文学评论课程,是经过很长时间酝酿,经过一番周折,而于一九八二年开始的。起初只是讲座,后来正式列入课表,逐渐稍具头尾,内容也不断增多。承担这一力难胜任的工作,如果没有师友的指导,领导的鼓励,学生的支持,是很难坚持下来的。我要特别对陶军、陈安湖、胡宜兰、王庆生、周伟民等同志表示诚挚的感谢,向我系八〇级至八三级四个年级的几百位同学表示诚挚的感谢。
我本科是八一级的,王老师正好给我们开设文学评论课程,时间大约在1983年上半年,77级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范明华(1985—1988年在职读研究生,与我又算研究生同门师兄弟)则作为助教进行课堂辅导、批改作业。记得这门课程王老师主讲,明华老师也试着讲了两节课。与黄曼君教授激情四射、手舞足蹈的讲课风格不同,先霈师以理性见长,沉静而儒雅。上课前,王老师总是从他半新不旧的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学生用的那种软面抄作业本,这就是讲稿,有时候另带几张卡片。但王老师讲授时一般是不看讲义和卡片的,他也很少盯着学生,与学生进行眼神的交流。先霈师讲课时有时望着天花板,有时把目光投向窗外,娓娓道来,不急不徐。讲作品,提纲挈领,又细节生动;讲理论,简洁明了,又丝丝入扣。同学们都说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艺术的熏陶,也是理性上潜移默化的滋润。我们那个年级,除了文学评论课,王老师还讲授过小说技巧探赏的选修课,至今难以忘怀。
对于文学评论课程开设、教材出版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文学史家王庆生校长在《文学评论教程》序言中有过精到论述。他说:“……希望我们的文学评论能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有一个大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认真地研究文学评论的现状,系统地总结文学评论的经验,探讨文学评论的观念和方法,展望它的发展前景,从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评论学科。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研究甚少、成果不多,至于说在高等学校开设文学评论课程,还只是少数地方在试验和探索。可以说,这是一块尚待开垦的处女地,需要有志之士的辛勤耕耘。感谢王先霈、范明华同志为我们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把他们的研究和教学成果写成了《文学评论教程》一书,及时地满足了广大文学评论工作者、爱好者和高等学校文科教学的需要。这是一本切合时宜的书,也是一本填补了文学评论领域空白的书,我赞同这本书的出版,也愿意向人们推荐。”老校长占位很高,他是从填补文学评论学术研究空白、构建文学评论学科体系的视角来看待一门课程的开设、一本教材的出版的。
先霈师对文学评论(或曰文学批评)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确实是有长远谋划的。他在口述实录《我记忆中的华师文艺学学科发展》(收入《桂苑春秋——华中师范大学老教授口述实录》第一辑,华中师大出版社2023年版)中,对《文学评论教程》出版后的相关工作有过回顾。1987年,《教程》评上了“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1990年,《教程》在四川文艺出版社修订再版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章节和内容有所调整和完善;1993年,以文学评论教学和研究为基础,申报并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作为教材,《教程》不断修订,后来将“文学评论”统一修改为“文学批评”,先后有华中师大社版和高等教育社版。王老师担任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含《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原理》、《文学文本解读》)荣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就文学批评学科建设的推进来说,王老师又主编了《文学批评术语词典》由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后来将其纳入进一步扩展的“文艺学系列教材”,改名为《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此后,作为文艺学分支学科的文学批评学从无到有,日臻完善,全国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相关课程,类似教材也有多种本子面世。
时光如水,岁月无情。当年正值盛年的王老师如今已是85岁的耄耋老者。翻阅这本38年前的《文学评论教程》,当时与明华老师一同骑着自行车去华工出版社领样书、拖教材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而明华师移民澳洲也有几十年了。那真是学生读书、老师教书的好时光。
祝愿先霈师健康长寿,也遥祝旅居澳洲的明华老师幸福安康!
2024年7月29日初稿,9月2日修改。
书籍推荐
作者简介
范军,湖北省荆门市人,历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传播学博士点负责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商学院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编辑、社长、董事长,华大鸿图文化事业发展公司董事长,《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等。主要社会兼职有全国高等学校出版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研究会副会长,韬奋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中小学学校文化研究会会长,湖北省编辑学会副会长等。
出版个人论著有《中国出版文化史研究书录》《中国出版文化史论稿》《出版文化散论》《中国古代诗歌编辑专题研究》《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综论》《文化软实力“力”从何来》《中国现代书业广告二十家》《岁月书痕》《苏东坡的人生哲学》等;合著有《商务印书馆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出版文化与出版产业专题研究》《历代笔记小品》;主编有《中外大学出版史论》《中国近现代出版企业制度研究》《崇文书局及晚清官书局研究论集》;另有散文随笔集《桂子山语丝》《桂子山夜话》《桂子山随笔》行世。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论文50多篇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文献转载、摘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获湖北省社科成果一等奖、武汉市社科成果一等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论文奖等。个人获得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湖北省新闻出版系统先进工作者、首届湖北出版政府(人物)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大学出版社首届高校出版人物奖等荣誉,入选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首批“五个一批”人才、第二届“湖北文化名家”、国家首批“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等。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