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

《傅 雷 家 书》

阅读技法:选择性阅读

作者简介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怎么样

傅雷(1908.4.7一1966.9.3)

现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为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

作品

傅雷还是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这个主要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中。在他去世的几十年后,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来往的书信辑录为《傅雷家书》,收录了1954年到1966年间傅雷及其夫人写给两个儿子的100多封家书。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天下父母子女许多强烈的感染和启迪……

这些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作为父亲,傅雷也对儿子的生活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还以相当多的篇幅谈美术,谈音乐作品,谈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如何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爱子之情,溢于言表。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好几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再加上傅雷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艺术修养,使得这些文字生动优美,读来感人至深。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提高自己的道德和艺术修养。

01

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02

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阅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03

母亲的关心

望你把全部精力放在研究学问上,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非克服不可。对于你的感情问题,我向来不掺加任何意见,觉得你各方面都在进步,你是聪明人,自会觉悟的。我既是你妈妈,我们是休戚相关的骨肉,不得不要唠叨几句,加以规劝。

04

乐理学习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

05

语言学习

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

2018年山东潍坊

①我身边的人都听见了远处的笛声,听到了牧童的歌唱,而我什么也听不见,这对我是何等的羞辱啊!为此,我痛苦不堪,陷入了绝望之中,甚至想到了自杀。可是,我没有去死,是艺术最终留住了我的生命。我想在还没有把艺术使命完成之前,我还不能离开这个世界。于是,我就开始忍耐这种悲惨的生活。尽管,身体的一点变化都有可能损坏我的健康,我还是要坚持下去,直到死神最终割断我的生命线为止。

②两周前看完《卓别林自传》,对1920至1954年间的美国有了一个初步认识,那种物质文明给人的影响,确非我们意料所及。一般大富翁的穷奢极欲,我实在体会不出有什么乐趣可言。那种哄闹取乐的玩艺儿,宛如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万花筒,在书本上看看已经头晕目迷,更不用说亲自经历了。像我这样,简直一天都受不了:不仅心理上憎厌,生理上、神经上也吃不消。

1.片段①中的“我”是指 ,片段②中的“我”是指 。

2.阅读以上材料后,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填空题

1.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 家、 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 (国家)文学的翻译工作。

2. 傅雷毕生翻译各类作品 余部,如《 》《 》《 》等。

3. 傅雷的两个儿子是 和 。

4. 《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给儿子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 年至 年。

5. 傅雷先生是一个严厉尽责的父亲,在儿子 长大成人、留学海外之后,通过 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进行悉心指导。

6. 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 ,次为 ,再为 ,终为 。

7. 《傅雷家书》信中傅雷对儿子的生活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 , ,以及如何正确处理 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8. 傅雷认为中国有史以来最好的文学批评是 。

9. 傅雷告诉儿子,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 ,以 为重,以 为重。

10.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 ,做事要 ,礼仪要 ,遇困境不 。

二、简答题

1. 请简单说说《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

2. 简要说说《傅雷家书》的艺术特色。

3. 傅雷告诉儿子什么才是儿子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4. 读了傅雷的信,你对“赤子之心”和“孤独”是如何理解的?

5. 阅读全书后,你觉得傅雷、傅雷夫人、傅聪和傅敏分别是怎样的人,请简单谈谈。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阅读技法:摘抄和做笔记

作者简介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怎么样

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一1936)

苏联作家,是坚强的布尔什维克战士、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1904年9月22日出生于工人家庭,因家境贫寒,11岁便开始当童工 ,15岁上战场,16岁在战斗中不幸身受重伤,23岁双目失明,25岁身体瘫痪,1936年12月22日去世,年仅32岁。历时三载,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不朽的杰作,实现了重返战斗岗位的理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

保尔早年丧父,家庭贫穷。12岁时,母亲把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受尽凌辱。十月革命爆发,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镇上做地下工作。朱赫来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有一次,保尔偶然跳进冬妮娅的花园,由此和冬妮娅产生了爱情。保尔头部在激战中受了重伤。出院后,他参加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和冬妮娅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便分道扬镳。在筑路工程快要结束时,保尔得了伤寒。1927年,他几乎完全瘫痪,接着双目失明。他一方面决心帮助自己的妻子达雅进步;另一方面决定开始文学创作工作。

小说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01

保尔·柯察金

这是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的典型形象。他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

保尔的性格:自我牺牲的精神,顽强坚韧的意志,坚定不移的信念。

02

冬 妮 娅

保尔的初恋对象,她是一个林务官的女儿,纯洁善良,美丽动人。她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看,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她是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保尔·柯察金的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由于他的倔强和热情,她不自觉地喜欢他,爱他。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

03

朱 赫 来

共产党员,一个坚强的红军战士,勇敢、机智,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的工人并教育了无数的青年,保尔就是深受他的教育和培养而成长起来的。

04

阿 尔 焦 姆

他是保尔的哥哥,一个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顽强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是朱赫来最好的助手。

05

丽 达

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是保尔真正深爱的对象。她漂亮、机智,打扮简单而干练,心地善良而坚定。她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不让私人的感情影响工作大局。她爱憎分明,热爱自己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配合默契。

2018年湖北荆门

“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A 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1.本文段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该书作者是 ,A处的人物是 ,选文中提到的“这条道路”指的是 。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主人公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请谈谈主人公身上吸引你的英雄品质有哪些,并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至少答出两点)

一、填空题

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不朽之作,作者是苏联的 ,作品主人公是 ,影响他生活的三名女性朋友是 、 和 。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描写苏联 后第一代苏维埃青年,在 的领导下,为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同国内外敌人及各种困难进行顽强斗争的优秀小说。

3. 在 的启发和教育下,保尔懂得了许多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道理。

4. 红军攻下了小城谢佩托夫卡,保尔的好朋友 参军了,当了团区委书记。

5. 保尔最爱读英国小说 ,敬佩主人公的斗争精神。

6. 在铁路就要修完时,无情的 和 最终夺去了保尔的战斗力。

7. 保尔在 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 回到队伍中去,他把写的小说寄往柯托夫斯基师征求意见,但 ,他不气馁,重新开始创作,小说最终获得了成功。

8. 保尔最后的著作是 。

9. 保尔以自己的毕生精力,实践了自己的生活原则: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 , ;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 , 。”这是保尔战斗一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革命乐观主义的深刻概括。

10. 这部小说回答了作为青年人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是 。

二、简答题

1. 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2. 小说标题中“钢铁”有什么含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 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年代,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4.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生中写了几部文学作品?其主题的共同点是什么?

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有自杀的念头,你认为这样写是否有损于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八年级上册

《红 星 照 耀 中 国》

阅读技法:纪实作品的阅读

作 者 简 介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怎么样

埃德加·斯诺

(Edgar Snow,1905一1972)

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他的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红星照耀中国》又译作《西行漫记》,是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他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斯诺还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之后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这部伟大的报告文学作品终于诞生。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及叙事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大地》使美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中国老百姓,而《红星照耀中国》则使西方人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他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贺龙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或浅或深的交情。

第一章 探寻红色中国

讲述作者对红色世界的好奇,开始深入苏维埃红区的冒险,去探究苏维埃共和国、红军、共产党的秘密。并且讲述了张学良和杨虎成与共产党达成一致搞日协议的原因和经过。

第二章 去红都的道路

讲述作者在进入红区的路途上被白匪追逐的经历,并讲述了国民党通过“民团”这一组织对地方的统治和镇压政策。介绍了周恩来、贺龙的人生经历以及他们独特的个人魅力。

第四章 共产党员的由来

本章讲述了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的人生经历、思想变改以及成长为红军领导人的过程。

第五章 长征

讲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过程。着重记叙了第五次大围剿,以及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原等艰难英勇的事迹。

第八章 同红军在一起

讲述了作者深入红军内部,了解他们精神饱满、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装备出色、政治觉悟高,才使得他们成为铁打的军队的道理。并且讲述了促使司令员彭德怀走上革命道路的悲惨童年经历,以及他独特的个人魅力。

第十章 战争与和平

讲述红色中国的少年们耐心、勤劳、聪明、努力学习,代表着中国的希望,讲述共产党为建立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以及革命领导人朱德极其杰出的领导才能和个人魅力。

第十二章 又是白色世界

详细记述了“西安事变”的具体经过、结果,以及对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积极影响。并分析了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复杂社会背景、面临挑战及其终将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②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

2019年甘肃兰州

在每一个红军驻地里都有一个少年先锋队“模范连”,他们都是十二岁至十七岁(照外国算法实际是十一岁至十六岁)之间的少年,他们都来自中国各地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像这个小号手一样,熬过了从南方出发的长征的艰苦。(摘自《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篇“战争与和平”)

1.上面语句中的“他们”被埃德加·斯诺亲切地称为“ ”。

2.孔子云:“勇者无惧。”请结合你对书中“他们”事迹的阅读体会,谈谈对“勇者”的理解。

选择题

1.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其中“大迁移”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2.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其中“武装宣传”是指( )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B.太平天国北伐

C.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D.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3.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八一三事变

B.西安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七七事变

4.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结束的。……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以下说法不符合相关史实的是( )

A.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

B.长征的胜利,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C.红军长征宣传了革命的思。

D.长征的胜利,意味着中国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5.美国人埃德加·斯诺是较早向世界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外国记者。1937年10 月,其西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录《红星照耀中国》在英国出版,引起世界轰动。1938年12月,该书在上海发行的中文版却更名为《西行漫记》,其改名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凸显延安抗战中心地位

B.便于该书在中国顺利发行

C.准确界定采访活动区域

D.遵循新闻采访的中立原则

《昆 虫 记》

阅读技法:科普作品的阅读

作者 简 介

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怎么样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_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

法布尔(1823一1915)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文学家,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

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并且专为这些“虫子”写出十卷大部头的《昆虫记》,而这些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五十多种文字。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同时也是一部讴歌生命的宏伟诗篇,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

作者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1.瓢虫——花园中的“淑女”

2.蜣螂——粪球引出的故事

3.萤——星光灿烂萤火虫

4.蝉——为自己歌唱

5.螳螂——美丽的“杀手”

6.蚱蜢——“小鬼”恩布沙

7.蚂蚁——神奇的记忆力

8.蟋蟀——田园中的提琴家

9.黄蜂——充满失落的九月

10.孔雀蝶——大自然的舞姬

11.松毛虫——工作并幸福着

12.天牛——来自身体深处的召唤

13.狼蛛——与木匠蜂作战

14.绿蝇——新陈代谢的工作者

15.蝈蝈——到树上去捕食

16.朗格多克蝎子——极具杀伤力的毒液

17.石蚕——小鞘与潜水艇

18.豌豆象——尽忠职守的税务官

2019江苏连云港

阅读《昆虫记》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冇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②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明显,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③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梧桐树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④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⑤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⑥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⑦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将它放在门外的梧桐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

⑧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⑨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⑩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蝉》,有删改)

1.蝉的歌唱源于它怎样的身体构造?

2.第③段画线句子语言有什么特色,请略作分析。

3.第⑦至⑩自然段,写了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4.“垂缕饮清露,流响岀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蝉》和法布尔的《蝉》都写了蝉鸣,其用意有何不同?

1.《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的种类、特征、习性的昆虫生物学著作,记录了昆虫真实的生活。请根据以下几种对昆虫生活习性的介绍,把下方提供的昆虫名称与之对应起来。

①回去的路线却是铁定不变的:它们去时走哪条路,回去时就走哪条路,不管这条路有多么蜿蜒曲折,也不管它经过哪些地方,又是如何艰难困苦。

②它们的地洞是一间等候室、一个气象站,幼虫长期居住在那里,时而爬到地面附近了解外面的天气,时而又回到洞底躲藏起来。

③只要低下身来,我们通常就会看到住宅的主人正待在自家的门前,张开螯钳,翘起尾巴,做出防卫的姿势。

④长着复眼,比猫头鹰的大眼睛装备更加精良,因此它毫不犹豫,勇往直前,来往穿梭,却没有一点磕磕碰碰。它对自己的蜿蜒飞行控制自如。

A.蝉 B.大孔雀蝶 C.红蚂蚁 D.朗格多克蝎子

2.《昆虫记》作者是法国的 (填人名),鲁迅曾评价它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结合书中具体情节谈谈“趣”在哪里,“益”在何处。(不少于100字)

《傅雷家书》

往年真题

1.贝多芬;傅雷

2.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要坚持对梦想的追求;要抵制物质的诱惑。

一、填空题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