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做了550多期的职来职往招聘信息,不知有多少人从中获益,依然忍不住坚持。

如今招聘市场越来越卷,不管能够给大家带来多少帮助,都愿意坚持。

因为现在无论应届毕业生,还是跳槽的大部分都是通过网络找工作。90年代找工作可没有这么方便。供需双方大都是通过线下见面的方式获取彼此的联系方式,通过线下面试确定是否录取。

一,大学里的双向选择见面会

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通过学校组织的双向选择见面会找到的。当时各大高校会集中召集用人单位到学校,组织招聘会,在大会场内各个企业摆好摊位,学生穿梭于摊位之间,寻找心仪的去向。

作为工科女生临近毕业,就业劣势就显现出来了。

很多企业不愿意招女生,有些男生自己有女朋友,就以带女朋友为条件签约,对于用人较多的大企业,甚至由学校出面男女搭配销售。

作为女生徜徉在招聘现场,深切感受到招聘单位的冷意。

尤其记忆深刻的是某无线电二厂的摊位,坐着三位招聘人员,刚站定中间的女士就说:

我们单位不招女生!

十年找前工作的说说_三十年前找工作_十年前找工作和现在的区别

从农村出来的孩子,不懂大集体和大国企的区别。被招聘单位的热情和初始工资吸引,稀里糊涂就签约了。

那时候签约国企的基本工资好像是76元,而我的初始工资110元,拿到手每个月249元。

二,单位来的用人信息函

当时出现在招聘会上的大部分是本地企业和外地大型企业,一般企业不会到外地招聘,但是会给学校发招聘函,注明自己需要的人才,由学校给推荐。

想回到原籍的同学会在原籍施展武艺,由企业给学校发函,以便回到原籍。张老师因为在本市上学,就没有关注企业给学校发函情况,直接在招聘会上找单位。

有和辅导员关系好的同学三十年前找工作,在毕业时,可以近水楼台获得充分的便利三十年前找工作,写到此处,顿觉自己当年过于单纯,根本没有往这方面想。

想当年的单纯不仅是没有想到利用辅导员,还有近乎愚蠢和迟钝的瞬间。

记得有位关系较近,但是并没有挑明关系的男同学跟我说,他从家里带回来两份招聘函,两份都归他使用,我劝他:

你一个人用一份就够了,HY(我的室友,这位男同学的老乡)工作还没着落,你给他一份呗。

十年前找工作和现在的区别_三十年前找工作_十年找前工作的说说

对方回答:不,这两份招聘函,只能我用,如果我不用就作废。

大概毕业20多年后,某日不知什么诱因想起这段往事,方才疑惑:

莫非当年这两份招聘函是在试探我?

好在,张老师在大事面前没有后悔的习惯。

而且,如果真是试探,这试探完全没有被感知,遗憾或者后悔都应该是始作俑者的事情。

三,周日结伴去逛人才市场

工作以后,周日如果休息经常去逛人才市场。第二份工作就是在人才市场找到的。

那时市内的华宫内有个人才市场,开发区邮局附近也有人才市场。周日如果休息就愿意去人才市场转悠一下,并没有多想辞职,就是想去人才市场看看,自己能找到什么样的工作。

记得有一次,在人才市场转悠时,有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竟然让我坐下来替他们招聘。当时,心中暗想,的确看企业招聘负责人的形象,的确不如自己更有范儿。

十年前找工作和现在的区别_十年找前工作的说说_三十年前找工作

无心留恋,坐了几分钟,歇歇脚就走开了。

逛人才市场的习惯,不仅从市内带到了开发区,甚至去外地出差还逛过其他城市的人才市场。

记得在烟台的人才市场,询问一个日语翻译的岗位,有个招聘人员说,没有日语一级证不考虑。我说:我有二级证,而且日语交流没有问题,咱们可以现在就用日语交流。

对方说:我们都不会日语,你说我们也听不懂。如果你有一级证我们就能接受。

后来,我又考了日语一级,拿到证书。当然,并非为了去那家企业,仅仅是考虑唯有一级证书才能获得企业认可。

当年逛人才市场的作用有二:

看市场需求,找差距,确定学习方向

看自己市场价位,提升自信心

如今多年不再逛人才市场了,很想去线下的人才市场重温旧时光。

注册会员查看全部内容……

限时特惠本站每日持续更新海量各大内部创业教程,年会员只要98元,全站资源免费下载
点击查看详情
站长微信:9200327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